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个案的田野调查
小类:
法律
简介:
在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三个民族聚集地法律援助现状调查(主要采用当面访谈的方式)的基础上,本文揭示了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包括基层法律援助经费严重短缺、法律援助服务人员数量不足、法律援助制度知晓率低等。其主要成因是:政府法律援助责任的落实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工作的展开,少数民族地区简单经济模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使群众对法律援助制度的青睐缺少利益驱动,公民法律意识的...(查看更多)
详细介绍:
【调查背景】: 调研队2008年寒假于新疆某少数民族地区参加普法宣传时发现很多群众甚至从未听说过法律援助,当地法律援助中心也仅挂牌子而已。特别是2008年8月喀什发生“袭警事件”以及一连串的爆炸事件后,我们思索:法律援助制度能否为避免这些事件的发生做些什么?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援助工作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如何通过完善以达到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的消减纠纷,进一...(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通过实地调查,提供新疆民族地区法援现状科学翔实的资料,为民族地区立法者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2.通过分析调研数据与资料,以及研究当地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对法援的影响,深入挖掘问题存在的根源,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国内关于此问题研究的空白。3.提出完善民族地区法援工作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达到维护民族地区群众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的消减纠纷、排除民族地区法治发展的障碍,实现各民族的平等的目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对民族地区法援现状进行系统调查的研究极少,本文应属开发性研究。2.文章获得了新疆三个民族聚集地法援现状的翔实资料,资料本身具有科研价值。3.主采当面访谈方法,但新颖运用之,因关注了研究对象的民族和性别,并试图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4.不仅从制度本身分析原因,更具体分析了制度外因素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5.对策的提出基于实地调研、理论分析、综合多方建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深入调查《法律援助条例》和《实施办法》实施情况,提出立法、执法等不足,寻求解决对策,为立法者提供重要参考。2.深入挖掘新疆民族地区法援工作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排除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发展的障碍,最大限度的消减纠纷。3.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西部地区法律援助制度,进而为加快西部大开发奠定法制基础。4.文章揭示了法律援助有少数民族地区冲突的润滑剂等功能,呼吁社会积极关注并参与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援事业。

作品摘要

在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法律援助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本文揭示了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包括基层法律援助经费严重短缺、法律援助服务人员数量不足、法律援助制度知晓率低等。其主要成因是:政府法律援助责任的落实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工作的展开,少数民族地区简单经济模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使群众对法律援助制度的青睐缺少利益驱动,公民法律意识的淡漠亦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法律援助制度乃至整...(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曾获得: 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戴小明.民族法制问题探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 方慧.少数民族地区习俗和法律的调适:以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为中心的案例 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 宫晓冰主编.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研究[M].北京:方正出版社,2004. [4] 宫晓冰主编.外国法律援助制度简介[M].北京:中国监察出版社,2003. [5...(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1.主采访谈方式。因其是获得民族群众合作较好途径;更能获得真实和高质量的资料(访谈过程可综合用观察、引导性提问、追问等)2.辅助以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会议、图片、报刊物、统计报表等方式和内容。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虽我国东部地区法律援助发展显著,但由于语言、宗教、地理等因素影响,目前对西部偏远地区特别是新疆民族地区法援研究极少。虽有文章曾提及此方面问题,但现有研究多停留在制度层面,缺乏可操作性。国内学者研究法律援助制度(至今还没有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的专门著作)偏重理论性,偏好比较学研究的方法,通常会把中国的情况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诸国进行反复的比较,但对司法实践特别是基层运作了解...(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