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新民:走向人的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云南某民族自治乡的并校研究
小类:
教育
简介:
单亲家庭的学生更需要老师多一些关注?还是更需要充实的生活? 留守儿童更需要父母的陪伴?还是更需要能发挥主体性的丰沃土壤? 本项目通过人种志研究为被遮蔽的学生的真正发展需求“去蔽”;发现农村并校通过将学生置入现代化的教育场域,客观上满足了学生对外界的探索的渴望、对现代化的融入的需求。但是学校和老师方面还应更加主动和自觉,才能使得并校所铺就的学生的现代化道路更顺畅更成功。
详细介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改革风起云涌,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校间的合并,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强强联合”被誉为教育界一桩“盛事”;浙江大学更是得益于并校而超越北大清华一跃成为我国排名第一 的高校。这一戏剧性的变化使得高校并校成为人们街头巷尾乐此不疲的热门话题。 然而,还有一种并校,由于象牙塔的夺目光辉而淹没在了人们的视线之外,那就是基础教育中的农村中小学并校。围绕...(查看更多)

作品图片

  • 新民:走向人的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云南某民族自治乡的并校研究
  • 新民:走向人的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云南某民族自治乡的并校研究
  • 新民:走向人的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云南某民族自治乡的并校研究
  • 新民:走向人的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云南某民族自治乡的并校研究
  • 新民:走向人的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云南某民族自治乡的并校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一、撰写目的: 1.揭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2.揭示并校客观上给农村学生带来的影响;3.思考乡村教育要从根本上走出困境所需要的和缺少的各是什么。 二、基本思路: 1.背景信息:城镇化状况和并校情况;2.个案深描:学生教育生活变迁、农村小学日常教学生活叙事3.理论解读:学生真实需要是什么?并校的回应?并校能够给予回应的条件和机制是什么?最后导出结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人种志研究针对开放的、正在进行中的、因地而异的社会事件最具有适切性;在附件中开放研究经验,提供质疑和三角检验的可能。 先进性:华中师大、东北师大等都在做类似题目的国家课题,但尚无“切题”成果发布。 独特之处:角度上,从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来看并校的影响;为宏观政策提供微观、真实的、人本的视角。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有助于了解农村学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环境变化和身心需求 2.为农村小学并校提供一个“人的现代化”的兼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视角 3.提供西南山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个案 4.从并校的角度解读农村教育发展史 5.从农村教育的角度解读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特点

作品摘要

近二十年间,农村小学并校方兴未艾,对城乡教育的公平与均衡的强调使得这一课题成为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走向的前沿关注。本研究采用人种志方法,将DC乡小学生教育生活的变迁作为叙事“前台”,将“并校”和“城镇化”作为理论“后台”,关注点聚焦在并校的受体——学生身上,从细节处展现学生对并校的反应和真切意愿的表达。 研究发现:1.学生的言行举止处处彰显融入现代化的主体意愿...(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澜,2003,《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孙培青,2000,《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司洪昌,2009,《嵌入村庄的学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王保星,2008,《外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汪求俊,2008,《超大班教学与农村中小学“并校”潮》,《现代教育论丛》,第12期 【6】万明钢,...(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走访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统计报表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分为国家课题、学术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国外专著四部分来概述当前该项目相关课题的研究况。 1.在201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中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研究”,有两篇关于美国并校运动的比较研究作为该项研究阶段性成果(于胜刚,邬志辉;张源源,邬志辉),主要是回顾了美国并校运动历程,提出了“学校规模效应”、“城市化运动”等关键主题,为...(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