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关于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和培养途径的调查报告
小类:
教育
简介:
文章立足于大学生,通过对山东省人民政府应急办公室、山东省教育厅安保处等政府相关部门的专访及对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调查,获知我国应急建设起步晚,全民应急素质普遍偏低。大学生危机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降低及高校应急教育形式单一导致了大学生应急能力存在不足。加强学校与政府及社会的紧密联系,实施高校应急培训基地建设,落实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旨在5至10年里,迅速实现全民应急素质的提高。
详细介绍:
当今世界突发事件频发,“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已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早在本国国民的幼儿时期就对其开展应急教育。然而我国应急事业起步晚,全民应急能力普遍缺失。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的思维局限于渴望得到政府及公共应急相关部门的救助,却很少能从自身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行自救和互救。 现如今,通过针对大学生实施应急教育,依托大学生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查看更多)

作品图片

  • 关于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和培养途径的调查报告
  • 关于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和培养途径的调查报告
  • 关于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和培养途径的调查报告
  • 关于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和培养途径的调查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落实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促进我国应急队伍建设,发挥大学生种子作用,引领全民开展应急教育,带动全民应急消费,加速我国应急事业发展,有效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基本思路:以调查分析为起点,以构建学校、政府、社会间联系为核心,阐述大学生应急能力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国内外应急事业发展水平及态势,探讨针对大学生开展应急教育的可行性、重要性及具有的社会效应,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应急建设有效实施办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通过对山东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山东省教育厅安保处等政府相关部门的专访及对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500多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应急事业的发展水平并获取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的原始数据。 先进性和独特之处:选取“大学生应急能力”当今亟待重视的主题,提出加强学校与政府及社会间的紧密联系,实施高校应急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大学生应急教育,旨在5至10年里,迅速提高全民应急素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了解我国应急发展现状,明确大学生应急能力存在不足的原因和开展大学生应急教育的重要意义;指明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落实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展望我国应急事业的发展方向,引领我国应急事业迈向时代的前沿。 现实意义:我国应急教育起步晚,全民应急素质整体偏低。开展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可有效带动全民进行应急教育,实现全民应急素质的提高,刺激应急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加速我国应急建设的进程。

作品摘要

大学生应急能力是大学生保障自身生命安全的一项重要能力。大学生具备应急能力,可以减少人才的意外流失,巩固校园安全建设,深化应急管理研究,壮大我国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应急的社会认知度,刺激应急市场的发展和兴盛,促进我国应急体制的完善…… 而基于我们对驻济高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应急能力存在严重不足。随着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和社会环境的愈加复杂化,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大学生...(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所获奖励: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荣获校级特等奖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荣获省级特等奖 评定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安保处(2011年5月11日):该报告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对当前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培养途径,这对我们开展学生应急能力培养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济南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查看更多)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2~34. 【2】郝邦增,吴惟义,张志尧.面向21世纪的高等学校学生工作[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薛谰,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劳凯声等.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M].香港:教育科学出...(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 √照片 √书报刊物 √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国外的学者对大学校园危机的产生和管理进行研究,在当时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首推美国学者Lerner等的《校园危机反应实践指南》和专门的“校园危机反应网站”,值得大力借鉴,但因对校园危机的定义与我国有一定差异,所以在理论和操作上不大符合我国实际。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应急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有:临危不乱——校园危机管理手册(胡洁婷、杨虹、...(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