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小类:
教育
简介:
本作品是基于我国目前令人堪忧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品行发展的现状而展开的,并且有充分的实践佐证。我们从娄底双峰几个镇的典型农村留守儿童聚集地首先开展呵护活动,再从小范围逐渐扩大到大范围。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品行发展两个角度展开,深入到实际中去。作品由理论、实践和志愿机制三个部分组成,志愿机制是重点,其中理论研究和实践是为了验证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机制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详细介绍:
本作品以规避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品行发展问题为目的,并通过构建和推广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团来实现。目前,我国有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我们选择从湖南娄底双峰一个或几个镇的典型农村留守儿童聚集地首先开展呵护活动,旨在从小范围逐渐扩大到大范围。 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品行发展两个角度展开,并深入到实际中去,是本作品的主旨所在。 本作品总体上由三个部分组成...(查看更多)

作品图片

  • 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 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 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 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 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和品行发展方面所出现的危机,探讨并发现一些可操作的、能向全国推广的、行之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措施,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水平,缓解政府等各方压力,也为大学生的德育实践探路。 基本思路: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提出和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并予以实施,通过实践检验和理论修正的多次反复,最后得出切实可行的能推广的志愿机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本作品起源于暑期德育实践产生的灵感,上升至理论,并经历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的多次反复,切实可行、有效。 先进性:本作品率先在操作层面上进行了对策实施研究,找到了利用高校资源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心灵的新路,也为大学生搭建了能惠及多方的德育实践新平台。 独特之处:本作品研究如何利用高校资源建立可操作可推广的心灵呵护志愿机制,研究视角、内容和成果新颖独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应用价值:本作品有利于规避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危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提高志愿者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振兴;有利于开发高校教育资源,减轻政府等多方压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德育实践平台建设。 现实意义:本作品找到了一条有效规避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危机的新路,操作性强,可推广。对有高校构建和运行该机制,及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我国目前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品行发展方面出现了严重危机,并已发展成为仅仅依靠政府力量也很难解决的社会问题。虽然有关的优秀研究成果很多,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构建以“一切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更加阳光,思想更加健康”为宗旨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该机制是由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构和相应的若干制度组成的工作机制,志愿机构...(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第四届校“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第九届省“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节选)[J].全国妇联,2008(06):35 [2]范先佐.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6):11-17 [3]上官子木.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J].父母必读,1993(11):16-17 [4]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呼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关注。此后,相关的文章零星散见于报刊,但多停留于对留守儿童这一新生的社会现象的观察并呼吁对其关注的层面上,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自2003年以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