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体育行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作用
小类:
教育
简介:
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健身意识,培养终生体育观念,实现大学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和任务,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001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出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只有在学生充分认识和行动统一的基础上,才能更容易形成的最终结论。
详细介绍: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强调通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全面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是当前各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起到了奠基作用。...(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在大学阶段形成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今后拥有健康的体魄乃至坚持终身体育锻炼都有积极的影响。基于这一观点,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分析入手,以期探讨内在规律及尚存问题。为高校教师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健身意识,培养终生体育观念,实现大学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和任务,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理论方面: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行为的实证研究,归纳出其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为进一步证实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有增进身心健康、改善体质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方法方面:不仅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行为进行横向比较,还凝练了体育行为的研究范畴,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的定量与定性相机结合,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实际的研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宏观的角度来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行为的交互关系;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不同运动频率和运动项数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所产生的效应,以期探讨内在规律及尚存问题,为更好的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健身意识,培养终生体育观念,实现大学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和任务,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作品摘要

为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运用《锻炼态度量表》对1001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结果显示,运动项数与男生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无显著性差异;而女生的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无显著性差异。此外,无论男、女生,除女生的主观标准外,其它维度与运动频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总体来看,女生除主观标准得分高于...(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拟发表在《体育成人教育学刊》第三期—第四期。

参考文献

表 体育锻炼态度与运动频率的关系(男生) 运动项数Ⅰ(236名)运动项数Ⅱ(193名)运动项数Ⅲ(106名) F值 P值 行为态度 27.59±5.2928.96±5.13 30.35±5.42 2.42 0.09 目标态度 44.50±8.09 46.70±7.63 49.20±7.83 6.00 0.01 行为认知 26.33±5.26 27.22±4.55 28.95±4....(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体育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由社会、生物、心理三大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产生的结果,具有复杂的、多功能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价值功能体系。人们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的体育态度,不仅体现出其体育价值观念,还体现出它对体育行为的所产生的影响。 刘新民等(1991)认为体育锻炼态度与学校的体育工作、课余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等的发展状况有关,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