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浅析会宁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教育
- 简介:
-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也是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唯一途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会宁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同全国相比,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美誉的会宁县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存在经费投入总量长期偏少,教育设备简陋,师资短缺,学生流失等问题。因此在会宁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促进会宁县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 详细介绍:
- 会宁县因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会师于此而名扬天下,如今又因高考成绩显著而被誉为“西北高考教育名县”,形成了以落后经济承载庞大教育体系的“会宁教育现象”。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县累计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4.5万名,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约18万名初级、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会宁教育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会宁自古以来就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兼之多年形成的“三苦两乐”精神...(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撰写目的:会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三大制约性因素:观念、师资、经费;应当看到,改变当前会宁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需要我们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其重要性和特殊性。结合本人的调查数据,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为发展会宁农村基础教育提供建议决策。 基本思路:1会宁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面临困境;2会宁农村基础教育困境成因;3对会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出路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科学性:本论文所引用的数据材料均来自调研分析;部分表格数据引自相关统计年鉴。写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实践调研的真实成果,运用合理、严谨、科学的写作态度,终以成文。 先进性及独特之处:结合会宁农村的实际情况,调研整理出一些新的科学数据,走访调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独特之处体现在本文是在“十一五”最后一年之际写作完成;对中央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十二五”关于教育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实际应用价值:对会宁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五点建议;第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第二,加大对西部(会宁)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第三,积极推进会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第四,加快会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五,以新课改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现实指导意义:优化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改变观念、师资、经费的三大制约性影响,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社会地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会宁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作品摘要
-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也是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唯一途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会宁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同全国相比,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美誉的会宁县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存在经费投入总量长期偏少,教育设备简陋,师资短缺,学生流失等问题。因此在会宁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促进会宁县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浅析会宁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获得2010年兰州商学院 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校级 一等奖 举办单位:兰州商学院校团委 举办时间:2010年9月
参考文献
- [1]王静.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短缺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8.(16). [2]会宁县志编委会编.《会宁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 (2). [3]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十六:文盲人口比较. [4]甘肃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十:文盲人口. [5]中国2000年各地区文盲人口和文盲率统计.2000年12月31日采集.摘编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农村基础教育关系着几代农村居民的命运,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着根本性和决定性影响。在广大西部内陆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和牧区,由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导致农村教育教学质量长期徘徊不前,农村教育生态日趋严峻,削弱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后劲,制约着农村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1.区域性失衡。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西部地区对农村和牧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受到财力的严重制约,掣肘基础教育的全面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