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通胀预期下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区域比较分析——以泉州、福州、南平为例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作品在解析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储蓄、利率等因素的相关性的基础上,选取了福州市、泉州市和南平市的29个行政村(社区)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消费理论,比较和探讨了通货膨胀背景下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从收入来源、消费能力、消费条件、物价承压等方面厘清与解析了当前形成农村居民区域消费行为不同的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详细介绍:
积极扩大内需,尤其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支撑点。但是,伴随着近年来房价、物价的较快上涨,通胀压力制约了居民消费力的释放。在此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调研,并进行区域比较分析,对于认清农村居民真实的购买力和消费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作品在解析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储蓄、利率等因素的相关性的基础上,选取了福州市、泉州市和南平...(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进一步了解农民实际生活状况,运用专业知识对通胀预期下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展开思考,以提高团队成员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推动海西建设献策谏言。 基本思路:作品选取泉州市、福州市、南平市进行实地调研,运用规范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真实地描述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变动状况,着重分析了三地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成因,最后由点及面地就如何优化通胀预期下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通胀预期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化是当前消费理论研究的热点。尽管当前学术界关于消费行为的研究成果颇多,但较少涉及通胀预期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本作品通过对泉州市、福州市、南平市三大市9个县29个行政村的实地调研,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运用消费理论和相关社会学理论比较分析这些区域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研究视角具有独到之处,且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具有较高的说服力。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着力实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以福建省三地29村为例来解析通胀预期下该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三个地区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差异,深入探讨如何优化通胀预期下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理论层面上丰富了对通胀预期下农户消费行为的解读;在实践层面上为发挥消费对海西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提供了若干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作品摘要

消费、投资、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积极扩大内需,尤其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支撑点。但是,伴随着近年来房价、物价的较快上涨,通胀压力制约了居民消费力的释放。由此,在通胀预期可能进一步强化的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对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调研,并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有利于直观地认清福建省农村居民真实的购买力和消费行为,为相关部门制定可行性...(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理论部分内容扩展已完成论文一篇:《福建省城乡居民消费力的实证分析》,该论文获2008年全国高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学生科讨会(南京大学)优秀奖,并编成集出版。

参考文献

[1]《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73页. [2] KeynesJohn Maynard.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and Money[M].London:Macmillan,1936. [3] Modigliani, F.and Brumberg,R.Utility Analisy...(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本调研组结合经济学及相关社会学理论,借鉴《福建省统计年鉴》,综合分析福建省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现状,选取不同指标对福建省典型区域进行调查研究,以问卷发放、随机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资料,加以整理分析。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培育与扩大问题是一个涉及扩大内需、促进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支撑点。但受经济因素、公共政策、文化观念、自然因素等条件的约束,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不强、消费结构仍不合理、消费意愿不高,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这一点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主体——福...(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