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逻辑——基于珠三角的调研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研究深入珠三角9个城市,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成因、机制和应对进行探讨。两种方法各有侧重,由表及里,案例研究是对文本的客观分析,访谈是对深层机制的定性研究。综合得出结论:珠三角网络群体性事件以权益抗争、公权滥用和道德隐私为主,是多方合力的结果,其走向与社会心理和政经势力的博弈密不可分。在传播路径上表现为“呈现”模式和“参与”模式,集体想象的满足是传播的一大特征。
- 详细介绍:
-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和加强社会管理必须研究的问题。本研究聚焦处在改革发展前沿的珠三角,深入珠三角9个城市,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成因、机制和应对进行探讨。两种方法各有侧重,案例研究是对二手文本的客观分析,访谈是对相关方的定性研究,获取一手文本。综合得出结论:珠三角网络群体性事件以权益抗争、公权滥用和道德隐私为主,是多方合力的结果,其走向...(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和改革攻坚的一个巨大缓冲空间,是加强社会管理必须研究的问题。本研究聚焦处在改革发展前沿的珠三角,深入9个城市,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成因、机制和应对进行探讨。两种方法各有侧重,案例研究是对二手文本的客观分析,访谈是对相关方的定性研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研究问题有现实和理论价值,紧密贴合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幸福广东”的时代背景;研究方法规范、科学,两种研究方法各有侧重又相得益彰,案例研究是对二手文本的客观分析,访谈是对相关方的定性研究,获取一手文本。研究结果基于两种方法整合分析,分析合理。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研究补充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区域性研究的不足,坚持在地原则,源于现实开展理论归纳,并提出了对珠三角相关部门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作品摘要
-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和改革攻坚的一个巨大缓冲空间,是加强社会管理必须研究的问题。本研究聚焦处在改革发展前沿的珠三角,深入9个城市,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成因、机制和应对进行探讨。两种方法各有侧重,案例研究是对二手文本的客观分析,访谈是对相关方的定性研究,获取一手文本。综合得出结论:珠三角网络群体性事件以权益抗争、公权滥用和道德隐私为主,...(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该作品于2011年4月获得第十一届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二等奖,中山大学2011年“践行纲要•建言献策”返乡社会调研一等奖,重点立项资助项目;作品前期研究成果发表在《东南传播》2011年第四期。 该作品系广东省教育厅学科专业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课题“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17000-3211701-1013033)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 中国社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2010年选取中国社会白皮书中的2007-2008 年度最受网民关注的13个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基于事件过程的角度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在分类的基础上讨论事件的特征、内涵以及网民在其中的诉求。 社科院研究项目针对全国范围,本研究则更加聚焦,观测时间跨度更长,选取了2008—2010年发生在珠三角九城市的23件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研究样...(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总体介绍: 从现有文献看,本研究认为:第一,区域性研究较少,网络群体性事件在不同政经环境下的类型、原因和传播机理会有哪些具体特征,仍待研究;第二,现有诸多个案的关联未理清,网络群体性事件跨越这些个案的共性以及影响每一个个案的背后逻辑是什么还未探究清楚;第三,对于传播机制探讨的实证分析较少。 (一)概念界定 从学界研究看,关于“网络群体事件”的概念尚未统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