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撤村建居”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走向的调查和研究——以天津市为个案
小类:
社会
简介: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撤村建居一方面成为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催化剂,另一方面也沦为某些地方官员所谓的“政绩工程”。随着一幢幢楼盘的兴建,一座座村庄的消失,广大农民实现了“被上楼”。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深入剖析农民在迁后的生存现状以及撤村建居在当地面临的困境。
详细介绍:
文章从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发展的背景出发,以实现资源的重新分配为目标。对天津市木秀园社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调查发现“撤村建居”面临着农耕地回收难、就业与保障不完善、群体冲突和角色转换慢四个层面的困境,同时剖析造成困境发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撤村建居在实现农村改革中的影响,运用优势视角、增能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保障理论四个理论,从强化政府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自我增能和加强社区建设四个角度规划撤村建居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路径。

作品图片

  • “撤村建居”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走向的调查和研究——以天津市为个案
  • “撤村建居”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走向的调查和研究——以天津市为个案
  • “撤村建居”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走向的调查和研究——以天津市为个案
  • “撤村建居”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走向的调查和研究——以天津市为个案
  • “撤村建居”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走向的调查和研究——以天津市为个案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撰写目的:探讨“撤村建居”的内涵和意义;分析具体地区“撤村建居”存在的漏洞和弊端;了解“撤村建居”面临的困境和对农民的影响;为解决“撤村建居”面临的困境提供信息来源;完善“撤村建居”的相关政策。 2.基本思路: (1)撤村建居的基本现状 (2)撤村建居面临的困境 (3)出现困境的原因分析 (4)针对困境和原因提出推动“撤村建居”良性发展的基本路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本文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撤村建居”的定义进行新的界定。 2.本文通过深入当地社区进行实地的访谈、问卷调查,掌握第一手的资料,研究分析的结果真实可信。 3.本文通过分析撤村建居在农村改革中的影响,运用优势视角、符号互动、增能和社会保障等理论,从不同角度探究撤村建居的发展路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本文是在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不仅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有利于解决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农民市民化的发展,最终实现城市化的目标。 2.文章针对目前的撤村建居面临的困境,提出诸多可行性的方案,有利于缓解撤村建居在各地带来的不同程度的矛盾,实现撤村建居的良性发展。

作品摘要

本文从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发展的背景出发,以农村社会变迁和社会人力资本激发为目标。对天津市木秀园社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掘调查对象在“撤村建居”过程中面临的农耕地回收难、就业与保障不完善、群体冲突和角色转换慢四个层面的困境,剖析出现困境的主客观原因以及撤村建居在实现农村改革中的影响,运用优势视角、增能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等四个理论,从强化政府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3.1 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荣获东北石油大学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4]马良.“撤村建居”社区融入城市进程中的优势和局限-对杭州三叉社区的实证调查[J].党政干部学刊,2008,(3). [2][5][12]沈新艺.撤村建居与农民市民化:困境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9,(8). [3][7]李一平、杜洪梅.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4). [6][9]沈兵明、朱云夫.“撤村建居”:城市化过程...(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书报刊物、图片、照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的陈玉华发表了《“撤村建居”中的农民权益保障——浙江J市调查》的论文,他认为撤村建居中农民权益流失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城市化顺利进行。某些政府的寻租行为和政绩冲动;农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农村土地制度的结构性缺陷;农民组织程度不高、谈判能力和博弈能力较弱导致农民权益流失。他认为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撤村建居”实施细则,明确“撤村建居”条件;依法行政,规范...(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
Loading...